为什么我们明知有捷径却不愿回头
研究发现,人们常拒绝回头走捷径,源于对已付出努力的执念。科学家揭示了一种广泛存在却未被充分认识的心理现象。
许多人宁可沿着更长、更低效的路径前进,也不愿意折返,即便回头能节省时间与精力。心理科学杂志《Psychological Science》发表的一系列新研究表明,这种被称为“回头厌恶”的行为,不仅出现在身体行动中,也同样影响思维任务。它并非源于错误的成本预估,而是与人们如何看待过去的付出和未来的努力有关。
心理学家早就关注过人们为何执着于低效的路线。现状偏见解释了人们对已有安排的依赖,沉没成本谬误则揭示了人们如何为了合理化过去的选择而继续投入。但这两种理论都无法解释这样一种情况:在两个同样陌生的选项中,人们仅仅因为某个选项让他们觉得“抹去了之前的努力”,就会避而远之。
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Kristine Y. Cho(博士生)和Clayton R. Critcher(Joe Shoong商学教授)想要验证,人们是否真的会回避“折返”,即便它客观上更优,并进一步揭示背后的心理机制。
Cho解释了他们研究的直觉来源:“想象你从家里出发去朋友家,出了门左转,走了一段路后才发现,原来右转会更快。此时你离家还很近,完全可以折返、经过自家门口,走那条更短的路。但大多数人真的会掉头吗?我们觉得不会。生活中,这种明知道有更好的选择却不愿回头的情况比比皆是。”
研究团队通过四项实验,测试了超过2500名美国成年人的行为。他们分别用虚拟导航任务和认知任务检验人们在不同场景下是否回避需要“折返”或“重新开始”的策略。
在第一项实验中,大学生使用虚拟现实界面从一个地点走向另一个地点。途中出现一张地图,提供两条到达目的地的路线:一条更短,但需要他们原路折返,另一条稍长但继续向前。结果,尽管短路线能更快到达,很多人依然选择绕远路,单纯因为它不需要回头。
随后的实验用思维任务替代了身体行动。比如,参与者要列出40个以字母“G”开头的单词,完成10个后,他们可以选择继续“G”,也可以改列以“T”开头的单词——后者被认为更容易。两种选择在任务量上是一样的,但在一种情境下,转换被描述为“重新开始、放弃之前的进展”,另一种情境下则被描述为“在新指令下继续任务”。虽然都要再列30个词,但只有“重新开始”的说法让人觉得是在否定之前的努力,导致选择转任务的比例大幅下降。
第三项实验把“回头厌恶”拆成两个要素:删除过去的成果、重新从头完成任务。研究者通过不同的语言描述操纵这些要素,看参与者如何反应。最后一项研究进一步探讨,参与者根据是否换任务,会如何看待自己过去和未来的努力。
四项研究结果如出一辙:只要涉及回头或重启,人们就倾向于拒绝更高效的选择。在虚拟现实任务中,仅31%的人选择需要折返的短路线,而不需要折返时有近57%的人选择它。在单词生成任务中,如果换任务被表述为“重新开始”,愿意转换的人从75%骤降到25%。
“这个效果的强烈程度令我们震惊。”Cho告诉PsyPost,“比如在第二项实验中,参与者先列10个‘G’开头的词,然后我们告诉他们可以换成‘T’开头的词——因为英语里‘T’开头的词更多,显然更容易。当我们只是说‘接下来换个字母’,有75%的人选择了更容易的任务。但当我们说‘从头开始一个新任务’,只有25%的人换了。对比如此鲜明,我一度怀疑是不是程序出错,后来仔细核对多遍数据才确定结果无误。”
重要的是,这种厌恶并不是因为人们真的以为回头会更耗时。大多数参与者知道换任务会更省时间,但一旦被描述为“抛弃之前的努力”,他们依然不愿改变方向。
研究显示,回头厌恶源于人们如何在心理上解读自己的努力。当转换被表述为“推翻之前的工作”,参与者会觉得早先的付出全都浪费了,于是后续的努力也显得更加艰难。尤其当他们认为必须“从零开始”而非“在已有基础上继续”时,这种感觉更强烈。
当两个要素——否定过去努力与完全重新开始——同时出现时,回头厌恶最强,但即便只涉及其中一个,也会影响选择。换句话说,只要稍微让人感觉是在“走回头路”,他们就更不愿意切换到更快的策略。
研究者还考察了人们对时间的预估是否影响选择。结果发现,尽管大家普遍知道换任务更快,但决定更多受主观感受驱动——关键在于转换意味着什么,它会如何影响他们对进展的理解和对未来努力的期待。
“我们的研究说明,人们常常害怕回头,即便改道显然能更快到达目标。”Cho解释道,“这种犹豫来自于不想‘浪费’过去的努力,但实际上,拒绝折返往往浪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核心启示是:前进不总是意味着盲目向前,有时最聪明的做法是后退一步,重新评估,选择更优的路径,哪怕这意味着推翻之前的决定。”
虽然实验是在可控的任务中完成的,但现实中的决定往往更复杂、更牵扯情绪。未来研究或许会探讨这种偏见在换职业、换感情、或长期项目中的表现。
“我们研究的任务不过是几分钟的小事,”Cho指出,“但我们推测,对于更复杂、耗时更长的任务,回头厌恶只会更强,因为人们更难接受自己长时间的努力可能是白费。”
研究没有直接测试如何降低回头厌恶,但研究者建议,鼓励人们关注未来的收益而非过去的损失或许有帮助。比如,把换方向描述为“节省时间的机会”,而不是“重头再来”,可能会减少抵触情绪。
这种对“如何看待过去努力和未来潜力”的关注,也影响了研究团队更广泛的工作。Cho补充道:“在研究回头厌恶时,我们探讨了人们为何在半路上抗拒换策略,尽管这么做会更高效。最近,我们在研究另一种犹豫——这次不是换路径,而是干脆不敢选任何路径。”
“看似诱人的选项(比如一个很好的公寓、一场有趣的活动)本应让人更容易做决定,但我们发现,真正让人下定决心的,往往是好机会的消失。人们会一直等待‘更好的’,但当一个不错的选项消失时,那种微妙的悲观反而让他们抓紧现有的机会。”
“这个主题都指向同一个问题——人们太关注过去,总担心之前的时间和努力有没有被好好利用。”Cho总结道,“但过去已经无法改变,只有未来才在我们手里。我们需要学会接受一路上可能犯过错,但只要愿意改变方向,抵达目标永远不算太晚。”
页:
[1]